ENTRANCE
数字化管理入口
清华新闻网11月11日电 11月8日,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夏林茂赴清华附中调研,重点就体教融合工作进行座谈并实地走访。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刘晓明,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校体委主任史宗恺,校体委副主任、体育部主任刘波,海淀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尹丽君,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党委书记方妍,副校长白雪峰、徐文兵参加调研。 王殿军汇报工作 座谈会现场,王殿军汇报了马约翰体育特长班的培养体系与管理模式。近年来,马班为国家输送了多名高水平运动员,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实践方面成效显著。一直以来,清华附中十分重视全体学生运动素养的培养。这些学生运动员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突出,发挥了榜样力量,形成崇尚体育的校园风尚。未来附中将总结经验,进一步探索与大学衔接工作,更好地将体育与教育融合,为体育强国作出附中的贡献。 方妍发言 方妍表示,清华附中体育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才,附中乐于分享交流在特殊人才培养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实践经验,助力教育的均衡发展。 刘波发言 刘波代表清华大学体育部作汇报。他介绍了清华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工作。回顾历史,总结现状,清华体育代表队坚持自主培养、加强专业队合作,完善一条龙培养体系,不断深化体教融合,形成了清华经验。 史宗恺发言 史宗恺表示,得益于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支持,马班教育多年实践取得重要成果,要从理论、实践、成功经验方面形成总结,推广提升价值,进一步探索资源融合以及创新性做法。 与会人员就学校体教融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痛点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交流。 刘晓明发言 刘晓明表示,清华附中马班对北京运动人才培养的贡献,是体教融合育人的成功体现。下一阶段,要进行全面系统总结机制与做法,更好地发挥清华附中在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带动、普及、惠及作用。 刘宇辉发言 刘宇辉表示,清华走出了自己的体育人才培养道路,这一实践十分具有推广价值。今后要扩大思路,研究培养模式,推动北京市体育工作的整体提升。 夏林茂讲话 夏林茂充分肯定了清华附中近年来在体教融合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并强调,清华大学及附属中学多年来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体教并重、育人为先,既重视学生文化学习,又坚持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在积极打造文化与体育并行培养模式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取得显著成绩。未来学校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和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经验,精准发力,在体教融合和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方面继续进行探索实践。 座谈会现场 夏林茂一行参观清华附中 座谈会后,夏林茂一行前往学校体育训练场馆和劳技教室、标本馆,实地观摩田径、乒乓球、篮球、足球、羽毛球训练,了解学校课后服务开展情况,并与师生亲切交流。 供稿:清华附中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清华新闻网11月11日电 由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组织的第三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欧洲区域工程地质大会于10月6至10日在希腊雅典举行。经线上答辩和评选委员会无记名投票表决,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中国委员会推荐,清华大学水利系副教授崔一飞荣获2020年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理查德·沃尔特斯奖(Richard Wolters Prize)。 理查德·沃尔特斯奖证书和奖章 理查德·沃尔特斯奖设立于1986年,是以德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原秘书长理查德·沃尔特斯(Richard Wolters)教授命名的青年学者学术成就奖,每两年颁奖一次,旨在奖励对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青年工程地质学家。迄今为止,全球有15人获此殊荣。 在第三届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欧洲区域工程地质大会开幕式上,崔一飞线上参会并作理查德·沃尔特斯奖特邀报告。 此次被授予该奖项既是对崔一飞在工程地质方面研究成果的认可,也体现了国际工程地质学界对我国工程地质学领域科技进步的关注和肯定。 崔一飞 崔一飞,副教授,博导,现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河流与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中国地区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质与岩土工程监测分会理事、国际土力学协会(ISSMGE)TC208边坡委员会委员、TC304风险委员会委员、《山崩》(Landslides)编委、EGU2019年会分会副主席。他开展了考虑超孔隙水压力和离散颗粒相结合的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土体内部侵蚀导致的结构变化及其力学响应、灾害体运动与防护工程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震动信号识别的滑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技术等研究,在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工程防治和监测预警方面取得了较为系统的成果,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山崩》(Landslides),《工程地质学》(Engineering Geology),《计算机与地质技术》(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水利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全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发表SCI论文40余篇(第一及通讯作者论文30篇),其中5篇为ESI高被引论文,1篇热点论文。2018年入选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川藏铁路灾害风险分析与防控”,研究复合-链生地质灾害,服务川藏铁路工程灾害风险防控。 供稿:水利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清华新闻网11月11日电 11月4日,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参加微沙龙,与来自各院系的10位研究生同学围绕科技创新和研究生教育培养进行深入交流。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赵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徐鹏,校团委副书记、研究生团委书记金雨浩参加本次微沙龙。 曾嵘讲话 曾嵘在总结中肯定了研究生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提供学术发展朋辈支持、促进跨学科交流的热情和行动。曾嵘表示,清华大学要建设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这要求清华学生要具备大局意识,始终以国家的发展需求为先,关注国家的重点科研领域,积极投身其中作出贡献。曾嵘从学术创新角度出发,对研究生同学提出三点期望:一是保持心胸开阔,明确个人的学术抱负和发展道路;二是拓宽学术视野,培养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素养;三是具备冒险精神,在科研道路上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 赵岑围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导学关系问题,介绍了学校致力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积极拓展师生交流场域,建设学术提升、价值认同、情感共鸣的导学共同体,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讨论中,同学们围绕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学科交叉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地学系2016级博士生邓铸结合自身学术科研经历,分享了跨学科交流合作对于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思考。电机系2017级博士生施博辰表示,科研过程中,师生间的正向激励使其具有坚持到底的信心去解决电力领域的难点问题。化工系2018级博士生邢逸凡从研究生学术需求出发,介绍在基础课程答疑、科研入门技能提升等方面提供的朋辈学术支持,并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健全支持体系。集成电路学院2018级博士生刘正午表示,自己通过手把手地帮助同学们解决学术技能问题、开展学术学风宣讲,收获了能力的提升。自动化系2020级硕士生牛家赫分享了参加研究生科技创新社群的经历,通过科技微沙龙等与不同院系的同学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促进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自动化系2021级博士生贾永奕介绍入学之初学风建设对自身学术启航的积极影响,并希望学校为研究生提供更多跨学科交流和国际合作的机会。 参会师生合影 清华大学高度重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通过提供朋辈学术技能提升服务,搭建微沙龙跨学科交流平台,推进“探臻2035”科技社群建设计划等,从底线教育、高线引领、朋辈激励、氛围营造等层面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供稿:研工部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清华新闻网11月11日电(通讯员 沙克尔江)11月7日,由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新时代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守正与创新高端论坛”在线上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西班牙皇家学院外籍院士陈众议,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欧洲科学院院士蒋洪新,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贾文键,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浙江大学副校长何莲珍,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许钧,北京外囯语大学王佐良特聘讲席教授、原副校长金莉,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委员王守仁,清华大学外文系党总支书记、主任吴霞及兄弟院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师生等近600人参加活动。清华大学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开幕式。 彭刚致辞 彭刚在致辞中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彭刚表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清华的学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说,钱钟书、曹禺、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等一批从清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走出来的学者,为该学科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彭刚指出,清华大学于110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并发布“清华共识”,主张大学应该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承担更大社会责任。他强调文化传统的发展,一方面要守正,另外一方面要创新。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中国从萌芽到今天,它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守正,也同样需要创新。彭刚最后祝贺论坛开幕,也预祝后续论坛顺利举办。 吴霞致辞 吴霞表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兴起与发展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2021年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和外文系建系95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更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身处这个瑰丽梦想与严峻挑战交织的时代,全体外文同仁深知责任重大。本次论坛将围绕“谱系与传统”“守正与创新”“思考与共识”“人文与科学”几大议题,交流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研讨外文学科的未来方向和重点任务,加强沟通互动和交流合作,共同谱写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新篇章。 曹莉主持论坛 首期论坛“谱系与传统: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展望”由曹莉主持,陈众议、蒋洪新、查明建、贾文键、孙有中、何莲珍六位学者相继阐发了他们对中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谱系、学术传统与未来发展方面的思考与展望。 陈众议发言 陈众议表示,外国文学的谱系可从百日维新说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既借鉴了西方文学文化体系,同时也描写了对我们自己国家文化发展的创新和展望。他强调,在西方思潮和当下复杂且多元的社会现象冲击和干扰下,需要充分认识虚无主义、反本质主义和解构二元论带来的问题和弊端,关注中国古典诗学和审美传统,正确理解和把握跨文化研究的边界和数字人文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蒋洪新发言 蒋洪新首先回顾了中国外语教育悠久的历史,他特别提到我国外文学科在初创时期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蒋洪新表示,新中国外语教育经历了发展和繁荣两个阶段,新时代的外文学科需要守正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一流的外语教育体系,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世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他认为新时代的学科发展应从四方面着力。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坚持交叉融合,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多方向、跨专业、宽口径的建设思路;第三,坚持继续革新,强化信息技术应用;第四,坚持服务社会,助力国家战略需求。 查明建发言 查明建在发言中提出,中国外语学科的发展从清末京师同文馆到现在已经有160多年,一开始就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是20世纪中国百年外语教育历程上的关键点,也是我国外语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真正在高等学府立足的里程碑。查明建强调,外语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固本,把学科内涵、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建立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促进固本,引领固本的方向。 贾文键发言 贾文键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为题, 以9月25号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的回信为切入点,强调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北外将继续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他还介绍了北外新时代“一体两翼、四目标、六计划”的新发展理念和实施举措,引起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孙有中发言 孙有中回顾了中国外语学科、外语教育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新时代之前中国外语学科、外语教育特点是西学东渐。新时代之后,进入了与西方相互学习、文明互鉴的时代。他强调,进入新时代的外语学科教育应走向人文教育与跨学科教育。实现学科创新需要中外融通、知周中外、道济天下。 何莲珍发言 何莲珍从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角度阐释了外语学科的守正与创新。她表示,外语学科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即语言学本体研究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其次,要坚持创新发展,包括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方法创新。何莲珍最后强调,外语学科的交叉研究需要打破语种和学科的藩篱,为语言研究提供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平台。 参会人员合影 首期论坛在专家学者的热烈交流中落下帷幕。 供稿:外文系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清华新闻网11月11日电(通讯员 付佩玥 王娜)为进一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持续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举办求真论坛党史学习教育系列讲座暨唯真讲坛系列理论宣讲,继续教育学院协办。11月10日下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陈明凡应邀作“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主题报告。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办主任任艺林主持讲座。 陈明凡作主题报告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赢得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爱戴和敬仰,而且赢得了世界上一切向往进步的人们敬佩。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已经载入中华民族史册。他的名字、他的思想、他的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讲座从“毛泽东如何改变中国命运”以及“毛泽东如何改变世界格局”两方面展开。 陈明凡谈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的决战,毛泽东在不同的历史关头相继回答和解决了“交不交枪”“敢不敢打”和“怎样打”的三个关键性问题,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毛泽东顶住国际共运中出现的“交枪风潮”的压力,作出“人民的武装,一支枪、一粒子弹,都要保存,决不能交出去”的重要论断,也毫不畏惧美国可能的武力介入,敢于在没有苏联支持的情况下以劣势兵力同蒋介石的优势兵力一决雌雄。他通过土地改革为解放战争作了充足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把战略上的劣势变成战术上的优势,同时创造出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反攻模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陈明凡在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如何改变世界格局时指出:其一,高瞻远瞩地组织了抗美援朝战争、援越战争,同世界霸主美国较量,迫使美国放弃武力侵华的意图。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也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和骨气。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其二,正面抗击苏联的霸权主义,使苏共企图称霸国际共运的美梦幻灭。毛泽东提出的联合美欧日、团结亚非拉的“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构想,促使国际格局重新洗牌。其三,决策研制两弹,打破美苏核垄断,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其四,联美遏苏,中美苏形成世界政治大三角格局。中美建交为我国改革开放创造了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 陈明凡最后表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树立正确历史观。 考虑疫情管控要求,来自各院系和校机关部处的550余位师生党员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讲座,反响热烈。讲座结束后,陈明凡与大家进行了交流互动。 该系列宣讲原则上每周组织一讲,均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主讲,可作为各单位和基层党支部党史学习教育内容,也可作为落实教职工理论学习全覆盖相关活动。 主讲人介绍: 陈明凡,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等14项;出版《越南政治革新研究》等专著3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亚太》《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ACHIEVEMENT
成果展示
Copyright © 2021 www.qnstudio.com.cn their 内容版权均归广州应用科技学院所有粤ICP备16051953号-2号